Fullerton
  • Campus
    • Cerritos
    • Fullerton
    • Oakland
    • East Lansing
  • Congregations
    • Mandarin 國語堂
    • English
    • Youth
    • Children
    • Special Needs
  • Resources
    • Baptism
    • Facility
    • Membership Application
    • Scrip
    • Short-term Mission
  • News
    • English News
    • 國語堂消息
    • Event Calendar
  • About
    • Mission
    • Vision
    • Beliefs
    • History
    • Leadership
  • Giving
  • Campus
    • Cerritos
    • Fullerton
    • Oakland
    • East Lansing
  • Congregations
    • Mandarin 國語堂
    • English
    • Youth
    • Children
    • Special Needs
  • Resources
    • Baptism
    • Facility
    • Membership Application
    • Scrip
    • Short-term Mission
  • News
    • English News
    • 國語堂消息
    • Event Calendar
  • About
    • Mission
    • Vision
    • Beliefs
    • History
    • Leadership
  • Giving
Search

何必上教會?-- 戴元涔  傳道

10/25/2015

0 Comments

 
在主日上教會聚會似乎已經成為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聚會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講員讓我們打不起精神,會覺得頭部不斷地說:「阿們」(實則打瞌睡);或者我們對教會中一些人事物看不順眼,久而久之造成會有一種不想去教會的感受。
 
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 ?)一書中對於此種現象做了很深刻的說明,他引用了普立茲(Pulitzer)新聞獎得主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對於其教會的一段傳神的敘述:「每個星期,我為著心愛的詩歌被會眾唱得七零八落而激動;為著聖經被讀得破破碎碎而激動;為著禮拜儀式的冗長空泛而激動;為著講道信息貧瘠、言不及義而激動。但是,同時存在(或是這所造成的)的一種奇妙現象是:每個星期,我們上教會,我們回家,我們又出現在教會。」上面的敘述似乎出現一種我們對教會不滿,但是終究我們又出現在教會裏的感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促使我們再度出現在教會的動力或原因是什麼?
 
楊腓力指出教會填補了他內心的某種需要,而那是用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填滿的。他引用十架約翰(Saint John of the Cross)的名言:「落單的美好靈魂……就像獨自燃燒的炭火,只會逐漸冷卻,不會愈來愈熱。」楊腓力強調「基督教並不純粹只是智識上的內在信仰——基督教只能在信仰群體中活出。」離開了信仰群體,落單的靈魂,就像獨自燃燒的炭火,只會逐漸冷卻,不會愈來愈熱。
 
楊腓力在書中提到,去教會,心態很重要。去教會時,他學習「向上仰望」、「往四周看」、「向外邊看」,以及「往裡面看」:
 
向上仰望:敬拜神是上教會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教會存在最主要的目的。
往四周看:喜歡和一群完全與自己不同的人一起敬拜神。
向外邊看:跨出教會的圍牆,向外伸展,關心社區和世上的人。
往裡面看:反省自己,求神潔淨心中爭競與批評的毒素,且求神用恩典來充滿。
 
這是很好的提醒:正確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不再是容忍教會,而是進一步學習如何去愛教會。盼望我們來教會時,學習「向上仰望」、「往四周看」、「向外邊看」,「往裡面看」。願新的視野能夠轉化、更新我們對教會的認識。一旦擁有教會的異象,我們不再做旁觀者或消費者,而是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並且幫助教會成為合神心意的地方。

0 Comments

移民改信基督教的熱潮--倪德超 傳道

10/18/2015

0 Comments

 
 在最近的國際新聞中,歐洲的移民潮占了很大的版面,因為這個事件可能影響未來世界局勢。將來的世代會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移民潮對於歐洲教會、乃至整個基督教必定帶來衝擊。有些人擔心大量的穆斯林移民是否會讓歐洲回教化,但是另外一方面,這些穆斯林的移民是否也會因為這一個轉變而成為基督徒呢?
 
2015年9月,《基督日報》網站刊登了一篇名為「德國現穆斯林移民集體改信基督教熱潮」的報導。文中說到,德國今年的移民總數已經達到80萬,比去年翻了四倍。許多新來的移民都是中東穆斯林人口。近日,這些穆斯林移民集體改信基督教引起關注。有人稱是真正的信仰促使他們改信基督,但也有人批評他們改變信仰是為了留在德國。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重申,如果穆斯林想申請留在德國,成為基督徒並不會有所幫助。
 
伊朗男子Zonoobi就是改信基督教的其中一位穆斯林移民。在5個月前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來到德國。在他受洗的聖三一教堂中,輾轉至柏林的伊朗人和阿富汗人正在成群地皈依基督教的福音派,期望獲得庇護。為這些穆斯林施洗的牧師馬頓斯清楚這些轉變者的動機,但對牧師而言,更重要的是「主耶穌的啟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他估算了一下,受洗後,只有大概10%的人不再回到教堂禱告。
 
盡管德國的基督教堂普遍暴露出信眾大幅減少的問題,Zonoobi受洗的這座小小的聖三一教堂在兩年內新增了150名信徒,總數已經達到600人。牧師馬斯頓不止為來自伊斯蘭國家的難民施洗,像是有人千裡迢迢從波羅的海岸邊的羅斯托克市趕過來,他也樂於接受。
 
Zonoobi和妻子Afsaneh一起接受了洗禮,他們覺得,信仰基督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現在我們自由了,我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她說,「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在德國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美好的未來。」
這篇的報導讓我想起近年來到美國的中國移民潮,許多人因此而進入教會。也許有些人是爲了拿到美國居留的身份而在教會接受洗禮,這又有何妨?只要教會傳揚正確的福音信息,憑著愛心和智慧行事,許多移民會在異鄉異地進入神的國度,我們的教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神掌管一切,我深信世界局勢的發展都在神的手中,移民潮是神給教會的機會和責任。讓我們向神禱告,不但西方世界國家的政府能夠好好處理移民的安置問題,教會更能抓緊機會做好傳福音的工作。
 

0 Comments

『祈』人『奇』事--戴元涔 傳道

10/11/2015

0 Comments

 
有人說宣教歷史,就是神應允禱告的歷史。禱告與宣教總是携手並進。現代宣教運動中最著名的「乾草堆祈禱會」(Haystack Prayer Meeting) 就是一個例子。
 
1806年8月一個悶熱的下午,Samuel J. Mills與一群同學每週兩次在戶外同為宣教祈禱。當日他如常與四位同學一起,並為著亞洲的福音需要祈禱,他們更祈求能有更多的基督徒大學生被喚醒參與普世的宣教。當時參與禱告會的Harvey Loomis表示,要前往亞洲宣教實在是一件太危險的事,並建議大家需要等待,直至這些地方變得文明開放些;並指出在美國本土有如此多的福音工作還未完成,又豈能離開呢?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遇到大風雨,他們掙扎應否暫停,但在Samuel Mills的鼓勵下,他們尋覓避雨之處,就在一個滿佈乾草堆的草棚中繼續舉行禱告會。在聖靈的引導下,他們不單更熱切地為海外宣教禱告,最後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獻身在海外宣教的祭壇上,並同聲的提出:「只要我們肯,我們就能作!」(We can do this if we will)。這句話成為日後宣教的名言。就在那裡,他們組成了著名的「草棚小組」,以推動宣教為他們事奉的異象。
 
後來雖然只有Samuel Mills和James Richard二人實際前往海外宣教,餘下三人仍然在本地參與傳福音的服事,但在他們的引發和刺激下,美國的宣教運動快速壯大。在Samuel Mills的推動下,美國第一個差會「美國海外傳道會」於1812年成立,開拓緬甸的Adoniram Judson等八位宣教士便成為首批被差出的宣教士。1830年更差派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前往中國,與當時駐中國唯一的宣教士馬禮遜同工。
 
從乾草堆祈禱開始,一連串的學生宣教運動相繼出現:普林斯頓運動,劍橋七傑,學生海外宣教志願運動。五位平凡的青年人,從沒有執意要在歷史中作甚麼,也沒有為著要為推動甚麼運動而聚會,他們只是恆常的走到神的面前禱告。神使用這些時刻,並不是要測試他們的心,而是要將祂的心意啟示給他們。有人說:「生命被干擾的時候就是上帝作出邀請的時候」。這五個青年人在神的面前見證了這句話,並與神共同譜寫了歷史中重要的一頁。
 
今天我們都是與神共同譜寫救恩的歷史,讓我們也繼續追求認識祂,並藉禱告更認識祂的心意,讓祂的心成為我們的心,以致我們的生命也對世界宣佈一個消息:「只要我們肯,我們就能作!」(We can do this if we will)
「生命被干擾的時候就是上帝作出邀請的時候」
                                                                本文節錄於《香港浸傳網期刊第31期》

0 Comments

主啊!增添我對失喪者的熱誠--劉華梁牧師

10/4/2015

0 Comments

 
“你只管去!你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世人面前宣揚我的名”。 (使9:15)
  
最近我常在想:如果福音真是一首大家都喜歡吟頌、美麗的詩歌,為什麼很少人在唱呢?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是否真正的信靠祂、經歷這福音所帶來的好處呢?我們是否真的相信這福音是好消息、是神的大能;帶來救恩給凡相信祂的人?
 
或是當我們向人傳福音後未能立即看見大的回應;我們就灰心了呢?馬可福音4:15~19節中的比喻:有人聽了道,歡喜領受卻很快離開了;或撒旦把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或是有世上的思慮、各樣的私慾進來,當然也有結實纍纍的。
 
或許聽起來好難啊!「神的旨意要我們:高舉祂的榮耀跨越我們的耶路撒冷」當我們遵行神的旨意時;我們必不致失敗!神的心意是完全的,神說『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10:15)。這是何等的權柄;我們可以與人分享神的好消息、救贖恩典、平安,耶穌說『你們要去,到處宣傳福音)……』這是從我們偉大奇妙神賜下最重要的呼召!     
 
作為一個教會;我們希望能成為一個建立在基督上—宣教的教會,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成為一個回應神呼召傳福音的教會。我們要成為一個高舉神的話並遵行的教會;我們要成為一個每日追求神同在的教會;我們要成為真實渴望邀請聖靈住在我們當中的一群人;我們要成為一個對社區有影響力的教會;我們要成為一個能夠傳遞神的愛、喜樂、平安、給國家帶來祝福的教會;我們要成為一個能培育一些優秀、有好榜樣、為了基督的緣故樂意服事神的青年人;我們要成為一個在這個強烈、廣泛攻擊聖經原則的世代能站立得穩固的教會。
 
耶穌為我們捨了祂的生命;祂為我們贖罪、使我們免於審判和死亡。這犧牲讓我們都欠了要人人得聽見福音的債。無論我們得救的經驗是否有聲有色,那真理依舊是『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歌羅西書1:13)。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神的信實良善並立在其上,我們應該要渴望努力與人分享耶穌的故事和愛,即使這意味著要離開我們的安樂窩。
 
分享福音是基督徒生活的本質,因此我們要如何能與神連結向這世界傳福音呢?禱告求神賜宣教心志是第一步;二週前我們有教會聯合的禱告會,我們求神賜下更深關切失落靈魂的心志。而神差祂兒子使這世界能因信得拯救來表明神的心意(約翰福音3:16)神的心意就是要拯救在我們周圍那些失喪的人….在我們家中、學校、工作、鄰舍、社區、城市、國家、世界。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生活在浸滿神心意、樂傳福音的日子中,我們是否願意『向耶和華歌唱,稱頌他的名,天天傳揚他的救恩』做好我們自己那一部份?
0 Comments
    Picture

    每日靈修

    June 2025
    May 2025
    April 2025
    March 2025
    February 2025
    January 2025
    December 2024
    November 2024
    October 2024
    September 2024
    August 2024
    July 2024
    June 2024
    May 2024
    April 2024
    March 2024
    February 2024
    January 2024
    December 2023
    November 2023
    October 2023
    September 2023
    August 2023
    July 2023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November 2014

    Categories

    All

CAMPUS

Cerritos
Fullerton
Oakland
​East Lansing

CONGREGATIONS

English
Mandarin 國語堂
Youth
Children
Special Needs

RESOURCES

Baptism
Scrip
​
Short-term mission
Facility

NEWS

FECC Family News
English News
Youth News
教會大家庭消息
國語堂消息
Event Calendar

ABOUT

Mission
Vision
Beliefs
History
Leadership
FULLERTON CAMPUS | 2121 East Wilshire Avenue, Fullerton, CA 92831 | TEL: 714.451.6226 | EMAIL: [email protected]
  • Campus
    • Cerritos
    • Fullerton
    • Oakland
    • East Lansing
  • Congregations
    • Mandarin 國語堂
    • English
    • Youth
    • Children
    • Special Needs
  • Resources
    • Baptism
    • Facility
    • Membership Application
    • Scrip
    • Short-term Mission
  • News
    • English News
    • 國語堂消息
    • Event Calendar
  • About
    • Mission
    • Vision
    • Beliefs
    • History
    • Leadership
  • G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