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聖經是神所賜上等屬靈佳餚,基督徒要學好吃的藝術,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津津有味地咀嚼,並且『在神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這是『請你吃聖經』系列的第九篇,節錄於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所寫的《請你吃聖經》。
從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的12卷書,傳統上稱為『歷史書』。但『歷史』一詞並不能充分說明這些書卷的內容,因為這裡所記的歷史,都是論述人如何遇見神、經歷神。希伯來人對於那些在他們身上或他們身邊發生的事,都會留心觀察,且積極參與。因為他們相信神是親自在世上,在他們的群體中,在他們裡面活著和活動。 神是活的神,祂隨時都在作成祂自己的旨意,又激勵人起來回應祂的呼召;祂挑起人順服和信靠的心,建立敬拜的群體,顯出祂的慈愛和憐憫,又對罪實行審判。神做事有特定的時間,在特定的地點,針對特定的人:這就是歷史。不僅如此,神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相遇,而所謂日常生活,就是由平凡或不平凡的瑣事所組成。如此深廣的歷史感——以自己的歷史地位自豪,神臨在於歷史中——解釋了希伯來人說話和寫作的風格。他們的著作乃是為了啟示神與人、神與世界的關係。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求告祂的名,在萬民中傳揚祂的作為。要向祂唱詩、歌頌,談論祂一切奇妙的作為。要以祂的聖名誇耀,尋求耶和華的人心中應當歡喜。要尋求耶和華與祂的能力,時常尋求祂的面。祂僕人以色列的後裔,祂所揀選雅各的子孫哪,你們要記念祂奇妙的作為和祂的奇事,並祂口中的判語。祂是耶和華我們的神,全地都有祂的判斷。你們要記念祂的約,直到永遠,祂所吩咐的話,直到千代,就是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向以撒所起的誓,祂又將這約向雅各定為律例,向以色列定為永遠的約,說:『我必將迦南地賜給你,作你產業的分,當時你們人丁有限,數目稀少,並且在那地為寄居的。』他們從這邦游到那邦,從這國行到那國。耶和華不容甚麼人欺負他們,為他們的緣故責備君王,說:『不可難為我受膏的人,也不可惡待我的先知。』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天天傳揚祂的救恩。在列邦中述說祂的榮耀,在萬民中述說祂的奇事。因耶和華為大,當受極大的讚美,祂在萬神之上當受敬畏。 對希伯來人來說,沒有世俗的歷史。所有曾發生的事,都是在一個有神的環境下發生的。在他們的敘述中,神一直在場。這種思維模式對我們來說,不容易掌握,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從所謂的歷史學家、學者、新聞工作者的筆下看歷史。對他們來說,神並不存在於他們所記錄或研究的史實中,他們也看不出神在其中的作為。我們經過學校、報章、傳媒的影響,都習慣於從政治、經濟、人類的利益以及環境的情況來看歷史。然而,只要我們留意,仍可看出神在場。這些從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的卷書,會引導我們從特定的角度看歷史,並把我們和周圍的人拉進神的行動中。
0 Comments
整本聖經是神所賜上等屬靈佳餚,基督徒要學好吃的藝術,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津津有味地咀嚼,並且『在神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這是『請你吃聖經』系列的第八篇,節錄於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所寫的《請你吃聖經》。
申命記是一系列的講章,也是聖經中最長的講章。在申命記中,我們看見摩西站在摩押平原,向以色列民講道。這是他生平最後的講道,120歲高齡的他,仍然生氣勃勃,言辭有力,完成這篇偉大的講章。講完之後,他就離開平原,登上山,壽終正寢。 摩西的這篇講章把神在過去所說、所寫的話,以及會眾自己,還有他們先祖的經歷匯集起來,然後把這些話和經歷重新述說一次,彷彿那是發生在眼前的事一樣。神的話不是只供我們研習的文學作品,人類的經歷也不是只讓人評論功過的史料。摩西的講章一再強調『今日』,讓聽見的人警醒,叫人隨時作出回應。神完全的啟示、人一切的經歷要有意義,生命要得拯救,我們就當照著去生活!就是現在!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說,誰替我們過海取了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看哪,我今日將生與福,死與禍,陳明在你面前。吩咐你愛耶和華你的神,遵行祂的道,謹守祂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人數增多,耶和華你神就必在你所要進去得為業的地上,賜福與你。(申30:11~16) 摩押平原是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為奴之地後,經過40年的旅程,進入應許之地前的最後一站。以色列這群會眾有很多經歷:蒙拯救、得供應、被引導、漂流、叛逆、戰爭、敬拜;以色列民也聽了神很多的話:誡命、立約的條件、獻祭的程序。現在,他們站在約旦河邊,預備要過去得地為業,摩西就向他們傳講這篇偉大的講章。他要確保百姓不會遺忘他們的經歷以及神向他們所啟示的點點滴滴,他把百姓的一切經歷,就是他們蒙神拯救,蒙神供應的事蹟,當作現今的事向他們說明(1~11章);又把神的誡命和祂與百姓立約時所啟示的話,用現在式向他們講述(12~28章);然後他以一聲號令、一首詩歌、一段祝福作為總結,要百姓在當下就踏上順服、信靠之路(29~34章)。 現在就啟程吧! 整本聖經是神所賜上等屬靈佳餚,基督徒要學好吃的藝術,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津津有味地咀嚼,並且『在神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這是『請你吃聖經』系列的第七篇,節錄於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所寫的《請你吃聖經》。
要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群體,是漫長複雜,並且經過混亂的過程。民數記帶領我們了解成長過程會遇見的混亂。我們從這部分的聖經故事中,可以很具體的感受到成為神的子民是怎麼一回事;也就是說,一個屬神的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尊崇神,活出愛和公義,學習面對處理自己和別人的罪過,並且遵守神的吩咐,得以蒙福。 雲彩幾時從帳幕收上去,以色列人就幾時起行,雲彩在哪裡停住,以色列人就在那裡安營。以色列人遵耶和華的吩咐起行,也遵耶和華的吩咐安營.雲彩在帳幕上停住幾時,他們就住營幾時。雲彩在帳幕上停留許多日子,以色列人就守耶和華所吩咐的,不起行。有時雲彩在帳幕上幾天,他們就照耶和華的吩咐住營,也照耶和華的吩咐起行。有時從晚上到早晨,有這雲彩在帳幕上。早晨雲彩收上去,他們就起行;有時晝夜雲彩停在帳幕上,收上去的時候,他們就起行。雲彩停留在帳幕上,無論是兩天,是一月,是一年,以色列人就住營不起行,但雲彩收上去,他們就起行。他們遵耶和華的吩咐安營,也遵耶和華的吩咐起行.他們守耶和華所吩咐的,都是憑耶和華吩咐摩西的。(民9:17-23) 我們當中很多人都存著一種不切實際的觀念,像『有神世上一切應該都很好』;因此當『問題』出現時,我們就怨天尤人,憤憤不平;然而聖經從來沒說,成聖的生活是容易的。 我們需要學習群體生活。當人以群體形式居住時,就需要委派領袖,安排工作,儲存物資。民數記讓我們看到,對於屬神的群體而言,數算和統計出席人數,跟禱告、教導、公義是一樣重要。準確計算是成為神子民所需學習的。 我們也需要學習與人相處。神的百姓雖然蒙神的呼召、帶領、指示,卻每天與會犯罪的人相處,他們會吵架、爭執、埋怨、叛亂、姦淫、偷竊等。我們在與人的相處上需要智慧和操練。 民數記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記錄關於統計人數以及人的爭執。這些事都是作神子民無法避免的,因此這卷書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對於成為神子民所需學習的事情,有較合乎現實的觀念。 整本聖經是神所賜上等屬靈佳餚,基督徒要學好吃的藝術,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津津有味地咀嚼,並且『在神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這是『請你吃聖經』系列的第六篇,節錄於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所寫的《請你吃聖經》。
人類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惡習,總是要駕馭神。我們希望神配合我們,聽我們的使喚。我們試圖矮化神,要祂迎合我們的計劃、野心和喜好。但是聖經的立場非常堅定,一再告訴我們不可這樣。我們不僅不可以要神配合我們的計劃,而是反過來要配合神的旨意。神不是一件工具,也不是一張信用卡,不能被我們使用。 你們要謹守遵行我的誡命,我是耶和華。你們不可褻瀆我的聖名,我在以色列人中,卻要被尊為聖。我是叫你們成聖的耶和華,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作你們的神。我是耶和華。(利22:31-33) 『聖潔』這個字,是用來把神分別出來,並且遠超過我們之上。聖潔的意思是,神按著祂的意思活著,這是超越我們的經驗和想像的。聖潔是指在生命中燃燒一股極純潔的特質,以致凡與其接觸的,都得以轉化。由於神是一切生命之本,並且神是聖潔的神;因此,我們要多方學習,長期操練,使自己的生活符合神的本質,而不是反過來要神按我們自己的意思行。 利未記鉅細靡遺地指出以色列民要如何做好準備,使他們能在一個完全不知何為『聖潔』的文化背景中,過『聖潔』生活。以色列民踏進迦南地的一剎那,就如同走進充滿異教神明的地雷區;這些神明在構思上很符合人對神明的要求,可以『把我們所要的,在我們需要時,按著我們的心意給我們』。這種對神明的要求只會傷害我們,毀了我們。從利未記開始,我們看見神要建立蒙祂拯救的人,使他們的行事為人照著神的心意,成為聖潔,因為神是聖潔的。 從這個亮光下閱讀利未記,讓我們印象最深的,第一就是這位聖潔的神與我們同在,而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因這位聖潔的神的同在而受到影響。第二就是神為我們提供方法(獻祭、節期、安息日),把一切在我們裡面,和屬乎我們的,帶進祂神聖的臨在裡,使我們在聖潔的風火中得以轉化。我們的主住在我們這些信祂的人裡面,並且對我們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11:44-45;19:2;20:7) 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利未記那些看似沒完沒了的細節和訓示,就成了我們傳遞好消息的指示牌:神非常關切我們生活的細節,甚願我們和關乎我們的一切,都經歷保羅所說的那種轉化: 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1-2) |
每日靈修
January 2025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