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日上教會聚會似乎已經成為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聚會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講員讓我們打不起精神,會覺得頭部不斷地說:「阿們」(實則打瞌睡);或者我們對教會中一些人事物看不順眼,久而久之造成會有一種不想去教會的感受。
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 ?)一書中對於此種現象做了很深刻的說明,他引用了普立茲(Pulitzer)新聞獎得主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對於其教會的一段傳神的敘述:「每個星期,我為著心愛的詩歌被會眾唱得七零八落而激動;為著聖經被讀得破破碎碎而激動;為著禮拜儀式的冗長空泛而激動;為著講道信息貧瘠、言不及義而激動。但是,同時存在(或是這所造成的)的一種奇妙現象是:每個星期,我們上教會,我們回家,我們又出現在教會。」上面的敘述似乎出現一種我們對教會不滿,但是終究我們又出現在教會裏的感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促使我們再度出現在教會的動力或原因是什麼? 楊腓力指出教會填補了他內心的某種需要,而那是用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填滿的。他引用十架約翰(Saint John of the Cross)的名言:「落單的美好靈魂……就像獨自燃燒的炭火,只會逐漸冷卻,不會愈來愈熱。」楊腓力強調「基督教並不純粹只是智識上的內在信仰——基督教只能在信仰群體中活出。」離開了信仰群體,落單的靈魂,就像獨自燃燒的炭火,只會逐漸冷卻,不會愈來愈熱。 楊腓力在書中提到,去教會,心態很重要。去教會時,他學習「向上仰望」、「往四周看」、「向外邊看」,以及「往裡面看」: 向上仰望:敬拜神是上教會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教會存在最主要的目的。 往四周看:喜歡和一群完全與自己不同的人一起敬拜神。 向外邊看:跨出教會的圍牆,向外伸展,關心社區和世上的人。 往裡面看:反省自己,求神潔淨心中爭競與批評的毒素,且求神用恩典來充滿。 這是很好的提醒:正確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不再是容忍教會,而是進一步學習如何去愛教會。盼望我們來教會時,學習「向上仰望」、「往四周看」、「向外邊看」,「往裡面看」。願新的視野能夠轉化、更新我們對教會的認識。一旦擁有教會的異象,我們不再做旁觀者或消費者,而是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並且幫助教會成為合神心意的地方。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每日靈修
August 2022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