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聖經是神所賜上等屬靈佳餚,基督徒要學好吃的藝術,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津津有味地咀嚼,並且『在神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這是『請你吃聖經』系列的第十九篇,節錄於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所寫的《請你吃聖經》。
約伯蒙受苦難,他的名字幾乎成為苦難的代名詞。他不斷向神發問,他拒絕以靜默為答案,他拒絕以陳腔濫調為答案,他拒絕讓神置身事外。苦難是個奧秘。在面對苦難,提出質問,並且接受苦難的過程中,約伯發現自己原來面對著一個更大的奧秘,就是神的奧秘。或者苦難最大的奧秘,就是它怎麼能叫人懷著敬畏、渴慕、讚美的心來到神的面前。約伯在回答他妻子的話時,就說出一個深奧難明的事實:『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2:10) 約伯記除了見證苦難的尊嚴,以及讓神臨在苦難中之外,還讓我們看見聖經並不認同把宗教等同於對事情的解釋或答案的做法。約伯那些所謂的朋友所提的答案,技術上是對的,但正是『技術上』毀了他們。他們的答案毫無人情味,雖然有理,卻不體貼。約伯對於這些通俗化的答案非常反感,因為它們與生活現實完全脫節,並且脫離了其屬靈的源頭,就是永活的神和祂的道。 如果我們想要向苦難中的人伸出援手,就要小心不要像約伯的朋友那樣,認定自己能解決問題,或舒緩別人的困境。我們必須謹記幾件事:首先,不管我們的洞察力有多強,我們並不完全了解別人所面對的問題。第二、別人未必想要我們的意見。第三、立志跟隨神的人,所受的苦不單不比其他人少,而且是更多。然而,他們經歷苦難後,生命往往被更新,變得更有內涵、更美麗、更聖潔。因此,我們不要再為受苦的人感到惋惜,相反地,我們要從他們身上學習。如果他們不介意的話,跟他們一起與神爭辯,向神祈求。分擔痛苦可以帶來尊嚴和生命的改變。從約伯如何受苦、如何禱告、如何敬拜,可以看到他的勇氣和正直,他成為我們的榜樣。 用禱告、默想的心閱讀約伯記,我們可以在不如意時有勇氣面對問題。開始時我們會聽到不是答案的藉口,然後我們把問題改換形式,又問一遍。我們一次次地問,一次次地聽到答案。每次讓約伯替我們把問題說出時,我們所受的苦便得著一份尊重,並且更接近神的聲音和奧秘。每次有不了解我們的人,向我們提出不上道的建議時,只要我們像約伯一樣堅持,拒絕他們,我們便漸漸能坦然接受從神來的感悟,這種感悟是只有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才能體會的。神的奧秘會讓一切的痛苦和掙扎變得微不足道。我們也會發現,我們所受的苦難會使我們省察自己,而不是向神提出質問。神會變得越發真實,我們會發現祂在向我們說話。約伯的經歷因著我們軟弱的本質和所受的苦難,不單獲得肯定,並且在我們身上得到印證。
0 Comments
整本聖經是神所賜上等屬靈佳餚,基督徒要學好吃的藝術,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津津有味地咀嚼,並且『在神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這是『請你吃聖經』系列的第十八篇,節錄於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所寫的《請你吃聖經》。
為什麼對神,甚至對神子民的認識,會讓一些人表露出最醜惡的一面?這一點似乎很奇怪。神本來是一切美善、祝福、喜樂的源頭,有時候卻會惹來匪夷所思的冷酷、殘暴、邪惡的行為。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單純因為他們令人想起了神,或因為他們被視為永生神的代表而遭殺害。彷彿殺了這些敬拜神的人,便可以把神除掉。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我們明顯的看到了一股要把『神』除掉的狂熱。然而,一如所料,神至今仍然活著。 以斯帖記在這個以暴力主導、或明或暗,敵對神和祂子民的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戶。故事是關於公元前五世紀的波斯帝國時期,一次企圖屠殺一切流亡猶太人的陰謀。整卷書的情節圍繞著三個人物:末底改,哈曼,以斯帖。關於末底改,書中對他的介紹很簡單,只說他是『一個猶太人』,他卻是全書的靈魂人物。他為人可靠、忠心、冷靜、敬虔。善良的末底改剛好對上了邪惡、傲慢、自私的哈曼。哈曼就是策劃屠殺猶太人的人。而末底改的侄女以斯帖,是個長得美麗動人的孤女,由末底改撫養成人,她以平凡的背景走進王室的宮苑,得了王后的位分。 故事發展一路下來,代表神的人中,沒有一人遇害。情節峰迴路轉,屠殺猶太人的陰謀全盤失敗。 亞哈隨魯王對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說:『因哈曼要下手害猶大人,我已將他的家產賜給以斯帖,人也將哈曼挂在木架上。現在你們可以隨意奉王的名寫諭旨給猶大人……,諭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猶大人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聚集保護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猶大人在亞哈隨魯王各省的城裡聚集……無人能敵擋他們,因為各族都懼怕他們。』 在以斯帖記這事件發生的前後,確實有無數屬神的人被殺;而且可以肯定的說,他們在往後的日子,仍會遭到殺害。幾乎沒有一個世代沒出現過像哈曼一樣的人物,他們都矢志不移地要除掉世上一切證明有神,或讓他們想起有神的人和物。儘管如此,以斯帖記卻道出了最關鍵,也是最具決定性的信息:『你無法殲滅神的子民,不管你殺了他們多少人,也不能除掉那許多遍佈在全地尊崇神、事奉神、敬拜神的群體。』時至今日,這仍是既關鍵又具決定性的話。 整本聖經是神所賜上等屬靈佳餚,基督徒要學好吃的藝術,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津津有味地咀嚼,並且『在神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這是『請你吃聖經』系列的第十七篇,節錄於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所寫的《請你吃聖經》。
如果硬要把生活中『屬靈』和『屬世』的範圍清晰分開的話,那必定會對我們的人生帶來影響,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我們將無法過充實又滿足的人生,無法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無法讓自己的生命叫神得榮耀。然而,許多人卻是這樣把生活劃分開來。到底這些人怎麼會養成這種習慣,把自己的生活與他們所處的世界,分作兩個陣營呢?這種觀念肯定不是來自聖經。聖經從頭到尾都排斥這種理念。 如果我們把日常生活分成『屬靈』和『屬世』的範圍,所帶來的損害是很明顯的。我們很多時候把牧師、神父、宣教士等的工作,看為是『神聖』的;把律師、農民、工程師等的工作,看為是『世俗』的。其實這是錯誤的。工作的基本性質,就是神聖的。聖經中許多人物是務農的、牧羊的、從政的、當木匠的、織帳篷的、打漁的,以及從事其他各行各業。 尼希米就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開始時,他在外族的政府中辦事。後來,根據他的回憶錄,他成了一個工程承辦人,奉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他的同工以斯拉是個學者和教師,做的是聖經的工作;尼希米做的,則是磚石和土漿的工作。兩人在神聖的事工配搭上,是天衣無縫。事實上,尼希米第六章16節說:『連四周的民族…都知道工程的背後有神。』(信息版)他們之間沒有誰的工作比另一人重要,或是更神聖。尼希米需要以斯拉,以斯拉也需要尼希米,而神的子民則需要他們二人一起的工作。到今天仍然是一樣。 “門徒不能高過老師. 但經過充分培訓後,人人都會像他的老師一樣。” (路加 6:40 蒙愛本)
教會牧師團採用了“作主門徒,效法耶穌”為2020的主題。我們希望專注於學習、效法和緊緊跟隨我們的主。門徒簡單說就是學習者或學生。很多時候,我們感到驕傲,覺得自己超越了教我們的老師。耶穌用這個比喻警告門徒:“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不都會掉在坑裡嗎?不過,當我們肯足夠謙卑時,我們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變得像我們的老師;一個能思想像耶穌,意會像耶穌,並行事像耶穌的真正的跟隨者。 在選召門徒的前一個晚上,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使徒: 西門、安得烈、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耶穌沒有挑選有學問的尼哥底母或有財富的亞利馬太的約瑟。他選招了一群“奇怪”的人,如:猛烈反對羅馬政黨的西門,被羅馬統治者僱用的收稅人馬太。在您的腦海中,您可能想知道耶穌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耶穌為什麼選擇這些門徒?他們最明顯的特徵似乎是愚蠢與固執。耶穌問:“你如此固執嗎?”“你還那麼堅持嗎?”很多時候,不理解的迷霧使他們與耶穌分離。當耶穌在教導門徒僕人式的領導時,他們卻爭吵和爭論誰應當居首位。耶穌彰顯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他們還焦慮著下一個奇蹟。耶穌驅走人身上的魔鬼,將死人復活,醫治病人,餵飽了五千人,他們還問四千人呢? 耶穌為什麼投資如此多在這些顯明失敗者的身上呢?馬可提到耶穌的動機是“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耶穌要訓練門徒變得更像祂,並在祂離開後繼續祂的使命。因為耶穌不是根據才幹、完美或潛力,而是根據他們的平凡來選擇門徒,所以這給了我們極大的盼望。讚美神,除了一個人以外,所有使徒都將成為他們那個時代的傑出領袖。耶穌從這樣一群聲名狼藉的隊伍中建立了一個活潑有生命的教會。您願意跟隨他們的腳步並接受培訓嗎? |
每日靈修
October 2024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