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經文:馬可福音10:46-52
46 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出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瞎子,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 47 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 48 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吧!」 49 耶穌就站住說:「叫過他來。」他們就叫那瞎子,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啦!」 50 瞎子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 51 耶穌說:「要我為你做什麼?」瞎子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 52 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靈修分享 馬可福音八章22節開始至十章結束,記錄了耶穌從加利利走向耶路撒冷的旅途。在這段的旅途中,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將要受難和復活(八27~33,九30~32,十32~34)。這三次的預言有一個相同的模式:(1)先是耶穌預言自己的受死與復活,清楚告訴門徒,他真正的身分和使命;(2)接著發生反高潮的事,門徒不明白耶穌所說的,甚至為了誰要為首爭吵;(3)然後,耶穌給門徒機會教育,告訴他們什麽是作主門徒的條件和代價,作主的門徒要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作門徒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誰要居首的就要作僕人。 在耶穌從加利利走向耶路撒冷的開始和結束,馬可特意用了兩個醫治瞎子的故事。一開始是耶穌治好了伯賽大的瞎子(八22~26),最後是耶穌治好了瞎子巴底買。瞎子隱喻了門徒屬靈的眼睛是瞎的,他們不認識耶穌是誰,也不知道自己作門徒的身份,但是耶穌要逐步開啟他們屬靈的眼睛,讓他們能清楚耶穌的身分和使命,以及作門徒的代價。 這個故事最諷刺的一點是,看出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彌賽亞的代名詞)的,不是日夜跟隨耶穌的門徒,而是一位於路旁討飯的瞎子。這是馬可福音中耶穌唯一一次被稱為「大衛的子孫」的經文。在場的其他人或許不是瞎子,但他們卻是真正的「瞎子」。雖然巴底買面對這些「瞎子」的責備及滅聲的威嚇,他仍然越發呼喊。他的「眼光」使他最終能看見,因為他對耶穌有信心。因著「信心」他得救了(不僅是肉體眼睛得醫治,更是靈魂的得救),並選擇了繼續跟隨耶穌。當財主因著地上的產業而最終憂憂愁愁地離開耶穌(可十 22),身無分文的巴底買卻興奮地選擇了跟隨耶穌。 親愛的主耶穌,祢是基督,我的救主。除祢以外,別無拯救。主啊,求祢憐憫我,可憐我,醫治我肉體和心靈的軟弱。當人們說「不可能、沒辦法」時,求主賜給我巴底買的信心,幫助我凡事信靠祢,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門!
0 Comments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10:32-45
32 他們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前頭走,門徒就希奇,跟從的人也害怕。耶穌又叫過十二個門徒來,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說:33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34 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35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什麼,願你給我們做。」36 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什麼?」37 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38 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39 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40 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41 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42 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43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44 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45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靈修分享 想像我是門徒之一,跟隨著耶穌,行路要上耶路撒冷。「耶穌在前頭走」,我們一群門徒跟在後面。「他到底是誰?」一直是我心中的問題。他說話滿有權柄,我們都喜歡聽他講道。他能行神跡,醫治許多人,讓瞎眼的得看見,瘸腿的得行走;能用五餅二魚餵飽上萬人,還可以走在水面上,又能平靜風浪。這人好像神人以利亞,大有能力。我多麼盼望他登高一呼,帶領我們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復興以色列國,重振大衛王朝的榮耀。但是,雖然許多群眾要跟隨他,他又不要,還刻意躲著他們。「他到底是誰?他打算做什麼?」 走在前頭的耶穌,突然慢下來,轉身對我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 這是他第三次這麼說他要被殺。大能的「人子」怎麼可能被那些腐化的宗教領袖殺死?但以理書不是說,神已經預定了人子將會榮耀地得著永遠不敗壞的國度,享受萬民的事奉嗎(但七13~14)?神的聖民不是將與人子一同得這國度,直到永永遠遠嗎(但七 18, 22)?他說死後三天要復活,莫非這是他得榮耀,建立國度的方式?如果是這樣,我不是發了嗎?他做國王,我可以做他的大臣。 這時聽到雅各和約翰求耶穌,「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這兩個人行動真快,我只是心裡在想,他們就已經採取行動,而且想高高坐在耶穌的左右。真是大膽!且聽耶穌怎麼說。 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他又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耶穌所喝的杯,所受的洗是什麼呢?看他這麼嚴肅的說,又帶著責備的口吻,顯然不是我想的福杯,也不是施洗約翰所傳的悔改的洗禮。莫非是受苦的杯?莫非是苦海的洗?莫非與他的受難有關?無論是什麼,我若定意跟隨他,他所經歷的,我也要經歷。也唯有這樣,父神給我以及定意跟隨耶穌的人,必有預備,必有賞賜! 聆聽耶穌說的話:「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耶穌給我僕人領袖(servant leadership)的教導和榜樣,是我一生不可忘記的。「他到底是誰?」也許我還不完全知道。但我知道:「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親愛的主耶穌,祢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謝謝祢為我的罪捨命,作我的贖價。謝謝祢設立榜樣,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謝謝祢藉著聖靈住在我裡面,幫助我學習祢的榜樣。願我一生不忘記,以僕人的心態謙卑服事主、服事人。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10:17-31
17 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18 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19 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20 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21 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22 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23 耶穌周圍一看,對門徒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地難哪!」24 門徒希奇他的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小子,倚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地難哪!25 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26 門徒就分外希奇,對他說:「這樣誰能得救呢?」27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28 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29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30 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31 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靈修分享 根據傳統猶太人的財富觀,錢財是神祝福人並與人同在的明證。例如:「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言10:22)當耶穌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的確讓門徒感到非常驚奇。 故事中來找耶穌的人,是一個循規蹈矩、從小遵守十誡的人,他雖然擁有地上許多人羨慕的東西,卻謙卑地跪在耶穌面前,尋求如何承受永生。這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人,甚至「耶穌看著他,就愛他」。然而,耶穌看穿他的問題:財富。他在今生擁有的財寶,卻成為他積財寶在天上的攔阻。 耶穌在彼得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之後,給出機會教育,校正他們對跟從祂的理解,並且提到跟從祂的兩個福分:「在今世得百倍,在來世得永生」。 跟從耶穌的人,因著認識神以及生活在神的大家庭中,的確是可以經驗在今世得百倍,並且有確切的盼望在來世得永生。然而,得著這種福氣的條件是:願意放手,不再抓住那些地上不能永遠擁有的,而選擇抓住耶穌,並且願意為主受苦、受逼迫。 想起1956年在南美洲為主犧牲生命的宣教士Jim Elliot的名言:「給出他不能保有的,去得到他不會失去的,這人不是傻瓜」(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what he cannot lose)。神在歷世歷代尋找這種聰明人。我是神眼中的聰明人嗎? 親愛的主,安靜在祢面前,思想這段經文。我承認撇下所有的跟從主,或是願意為主受逼迫,都是何等困難的事。但主,祢鼓勵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是的,在我真是不能。求主的靈帶領我、改變我,更新我;主的能力充滿我,相信主能照着運行在我心裏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所求所想的。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10:1-16
1 耶穌從那裡起身,來到猶太的境界並約但河外。眾人又聚集到他那裡,他又照常教訓他們。2 有法利賽人來問他說:「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試探他。3 耶穌回答說:「摩西吩咐你們的是什麼?」4 他們說:「摩西許人寫了休書便可以休妻。」5 耶穌說:「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寫這條例給你們;6 但從起初創造的時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7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8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9 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10 到了屋裡,門徒就問他這事。11 耶穌對他們說:「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姦淫,辜負他的妻子;12 妻子若離棄丈夫另嫁,也是犯姦淫了。」13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14 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15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16 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 靈修分享 經過一段時間在外邦人之地以及北部的加利利事奉,耶穌來到猶太的境內(可十1)。一開始,馬可的焦點是在耶穌對眾人的教導,但鏡頭很快就轉往法利賽人對耶穌的問題和試探。「男人休妻合不合法」(十2;合修本)之所以成為一個「試探」,是因為當時耶穌身在約旦河的東邊,就是由「分封王」希律·安提帕管治的比利亞。在不久之前,施洗約翰就是因為批評希律娶了他兄弟腓力的前妻希羅底而被殺(可六14~29)。根據猶太人的律法,人是不可與自己未死之兄弟的(前)妻結婚的。法利賽人在眾人面前問耶穌「男人休妻合不合法」,正是希望祂如約翰一樣率直地批評希律,這樣,他們或希律黨的人就能得著捉拿耶穌的把柄。 另一方面,男人休妻合不合法的問題,的確在猶太拉比中間引起了不少爭論。然而,爭論點卻不是男人可否休妻,而是男人可以基於什麼理由休妻。有的拉比學派主張,男人只可以在妻子犯姦淫的情況下休妻;但有的學派認為,只要是「不合宜的事」(任何讓丈夫不喜悅妻子的事),就可以休妻。 當法利賽人希望將耶穌捲入各樣世間的風波時,耶穌卻以神當初的創造心意作為回應。「耶穌對他們說:『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寫這誡命給你們。』」(可十5)耶穌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祂也知道世間婚姻關係的衰敗,就如摩西也會因應以色列人的心硬而寫下誡命,讓婚約不致任人隨意瓦解。但神從來沒有放棄祂對人的美意,因為那是祂的創造設計,比後來摩西的誡命更值得人的尊重。 休妻或離婚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這段經文不是要全面探討休妻或離婚的問題,然而經文提醒我們,神的心意從來都比世間的誡命重要。當人視婚姻是一個約,耶穌卻說婚姻是二人成為一體。我們要討好的首要對象,從來都是神。 親愛的主,謝謝祢賜給我配偶和家庭,求主幫助我少為自己想,多為對方想,按著主的心意,在愛中經營溫馨的家庭關係。也求主保守我的心,單純像孩子,一生謙卑與主同行。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9:38-50
38 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39 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40 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41 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42 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裡。43 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來;44 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去。45 倘若你一隻腳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來;46 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腳被丟在地獄裡。47 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他;你只有一隻眼進入神的國,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裡。48 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49 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鹽醃)。50 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他再鹹呢?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靈修分享 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幾件事: 一、凡屬基督的,當樂意聯合(v.38-41)。在基督裡,我們沒有宗,沒有派,只有基督,只有愛。凡以愛心善待屬基督的人(包括屬於不同宗派或團體的),神必有賞賜。 二、罪的後果是可怕的。小心不要讓別人「跌倒」犯罪(v.42),更要小心不要自己「跌倒」犯罪(v.43-48)。因為悖逆的結局是往與神隔離的地獄,那裡就如舊約時代的「欣嫩子谷」,是以色列人的「垃圾場」,在那污穢之地,蟲不斷在蠶食,火不斷在燃燒。 三、要獻上自己成活祭(v.49-50)。「用火當鹽醃各人」表明我們視自己為活祭,就如昔日以色列人於聖殿獻祭時,先以鹽醃祭物,再用火燒獻給神。主的門徒必須繼續不斷地「鹹」,持久地活出作主門徒的味道,與神與人建立和睦的關係。 親愛的主耶穌,求祢使我不要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沼,干犯隨意待人的罪。我願像祢,把每一個靈魂視為寶貴,以祢的心去愛人。求主使我明白,天國裡的喜樂遠勝過罪中之樂,幫助我警惕並遠離一切大大小小的罪,並且與主與人建立和睦的關係。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9:30-37
30 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31 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32 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33 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裡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34 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35 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36 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37 「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靈修分享 馬可福音記載三次耶穌告訴門徒祂的受死與復活,這裡是第二次(另外兩次在馬可八31,十33)。對於耶穌的話,門徒有三個反應。第一是「不明白這話」,門徒似乎對自稱人子並接受稱號是基督的耶穌會被殺,難以理解。「不明白」不是說不了解耶穌說話的「字面意思」,而是門徒對於人子及基督的傳統理解,跟耶穌現在所講的,相距太遠,覺得it doesn’t make sense。 門徒的第二個反應是「不敢問他」。「不敢」直譯是「怕」。為什麼會怕?很明顯的,就在這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的教導已經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一個迫在眉睫、威脅到生命安全的事。 門徒的第三個反應是「爭論誰最大」。門徒的反應證明了他們是「明白」耶穌預告受死的字面意思。當領袖要離開(被殺),門徒之間的角色關係將必定受到影響,誰是繼任的領袖,顯然成為他們思考和爭論的焦點。「誰最大」不單是門徒權力和地位的問題,並且關乎一群門徒能否為同一個方向和使命而努力。 當門徒們為了權力問題而爭論,墮入世人以權力為本的待人處事法則去解決眼前的危機,耶穌卻抱起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孩,以「僕人」心態去「接待」孩子的行動,來改變門徒的價值觀。就在這弔詭的教導下,耶穌以服事小孩的行動去挑戰門徒爭奪大權的動機,成為門徒日後的提醒。 親愛的主耶穌,求祢開通我的耳朵,使我能聽並且明白主的話語。幫助我放下為首的心,以僕人的心態去服事人;並且學習主的榜樣,接待卑微的人。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9:14-29
14 耶穌到了門徒那裡,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15 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他的安。16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什麼?」17 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他被啞巴鬼附著。18 無論在哪裡,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19 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20 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地抽瘋,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21 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22 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裡、水裡,要滅他。你若能做什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23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24 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25 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裡頭出來,再不要進去!」26 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地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27 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28 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暗暗地問他說:「我們為什麼不能趕出他去呢?」29 耶穌說:「非用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 靈修分享 這是馬可福音最後一次提及的趕鬼神蹟。經文對這被啞巴的靈附著之孩子的描述頗為詳細,從經文的描述,孩子的病徵似乎有點像癲癇。然而,我們或許不應以今日的醫學及角度去為這孩子的病診斷,因為《聖經》選擇記述事件的角度及關懷,與今日醫學的範疇不同。事實上,耶穌在此要醫治的「病」,不能靠電腦斷層掃描去診斷,而是藉著祂所說的話去見證。耶穌要醫治的「病」,不僅是在孩子身上,更是在門徒心裡。 根據這段經文,耶穌明顯為門徒的不信而感到厭煩:「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在那段耶穌與門徒同在的日子,門徒能以祂的名去趕鬼似乎是耶穌的假設。馬可第六章記載,耶穌曾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地出去,並賜給他們權柄去制伏污鬼。從群眾的反應可見(可六30~33),門徒已有一段時間能成功的趕鬼,以致有許多人認識他們。然而在這裏,門徒趕鬼的能力卻突然失靈了。或許,門徒對於趕鬼已經很有把握,以至他們漸漸不依靠神了。耶穌說:「非用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劉富理牧師常說:「沒有禱告,不要碰聖工。」我們越是熟悉的事工,可能讓我們離神越遠。 耶穌已經不是第一次為祂身處的世代感到厭煩(可八12)。但相比那些一心只想試探耶穌的法利賽人,耶穌對門徒是心存盼望。門徒的學習對象正是那孩子的父親,因為他既勇於承認自己的不信,同時又求耶穌憐恤他及幫助他:「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九24)耶穌對門徒感到厭煩,但他們仍有希望,因為耶穌有耐心,等候他們成長。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今早的提醒:「沒有禱告,不要碰聖工。」不要讓熟悉的事工,使我失去依靠主的心。主今早也對我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主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願在禱告中,常經歷主的大能,見證主的榮耀。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9:2-13
2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3 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4 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5 彼得對耶穌說:「拉比(拉比就是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6 彼得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7 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8 門徒忽然周圍一看,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裡。9 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10 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裡復活是什麼意思。11 他們就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12 耶穌說:「以利亞固然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13 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也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 靈修分享 根據路加福音平行的經文,耶穌登山變像是發生在禱告的時候。「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正禱告的時候,祂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他們就看見耶穌的榮光。」(路9:28-29, 32) 耶穌帶著這三個門徒上了高山,一起禱告,有親密的交通。他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裡。 凡與主同在山上的人,天離他們不遠了。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常常和祂的門徒到安靜的山上去禱告交通。而我呢? 生活常常被各樣的事情佔據;安靜默想,讀經祈禱,與主交通的時間實在是不夠! 當親近主!把時間留給主!也許主今天要帶我們上山頂去。不要以為只有彼得、約翰、雅各,是配得的。彼得是一個常常闖禍的傢伙,雅各和約翰是脾氣火爆的,他們曾一再看不清主的身份和使命。主願意帶每一個願意把時間留給祂的人,去經歷祂的同在和榮耀! 親愛的主耶穌,安靜在祢面前,願祢與我同在,也願我「在祢眼前蒙恩,求祢將祢的道指示我」(出33:30)。主啊,今早天父對門徒說的話,也是對我說的:「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可9:7)願今天在工作中禱告,在禱告中工作;不忘在生活中禱告,在禱告中生活。願常聽見主的聲音,經歷主的同在,並且聽從主的帶領和吩咐。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8:27-9:1
27 耶穌和門徒出去,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28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29 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30 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31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32 耶穌明明地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33 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34 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3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譯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36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37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38 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1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靈修分享 馬可福音中的門徒是非常愚頑的(六52、八17),常常聽不到、看不見耶穌的身份。但隨著耶穌於伯賽大兩階段醫好瞎子的眼睛(八22~26),門徒的屬靈眼睛也開始被打開。 馬可八27~30被稱為大認信,彼得認信耶穌就是基督。值得注意的是,「基督」這個名詞,成了神在末世拯救人進入新世代的「專有名詞」;自從見於馬可一1之後,這名詞就沒有再出現過。耶穌是基督的身份,一直未被任何人或污靈承認,然而就在這充滿希臘文化的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在各樣敘利亞和希臘諸神的石像之處,以及那座供奉羅馬帝國異教的宏偉神殿之前,耶穌要求祂的門徒辨認祂的身份!而彼得亦不負耶穌的期望,以信心回應基督。門徒的屬靈眼睛,總算打開了。 當門徒的屬靈眼睛開始被打開,耶穌亦進一步將自己為人代死的使命跟他們分享。留意耶穌對自己的稱呼:「人子」(八31)。耶穌從不直接以「基督」這稱號去稱呼自己,祂用的是「人子」(son of man)。在馬可福音的「上半場」(可一 1~八21),「人子」只曾出現兩次,並且都是將耶穌描述為一位在地上有權柄的人(二10, 28)。然而在馬可福音的「下半場」(八22~十六20),「人子」卻出現了十四次,而大部份都是指向耶穌必須前往耶路撒冷受苦和受死。在馬可福音的「下半場」中,耶穌就曾三次明明地向門徒預告祂的死與復活。這是第一次,另外兩次在馬可九31,十33。 然而,耶穌這個「內幕消息」明顯得不到門徒的認同或歡迎。門徒的眼睛雖然已經開了一點,但他們仍然未準備好去接受基督必須受死這個真理。作為門徒之首,彼得就拉著耶穌並「勸」祂(八32)。《和合本》翻譯為「勸」可能太溫和了,這個字與耶穌「斥責」污靈及風(一25、四39)在原文是同一個字。彼得的反應是非常激烈的。在門徒眼中,既是「基督」、大能的「人子」怎麼可能被那些腐化的宗教領袖殺死?蒙神揀選的基督怎會得不到上帝的眷佑?上帝不是已經預定了人子將會榮耀地得著永遠不敗壞的國度,享受萬民的事奉嗎(但七13~14)?神的聖民不是將與人子一同得這國度,直到永永遠遠嗎(但七 18, 22)? 耶穌的回應是,祂「轉過來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八33 合修本 )任何阻礙耶穌走上十字架的聲音,都是從撒旦而來的,要與神的旨意作對。這種聲音,就是這樣纏擾著門徒的成長。這種聲音,是否也纏擾著我們的成長? 耶穌不僅自己要上十字架,祂甚至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耶穌竟然要跟隨祂的人「背十字架」。十字架在當時是一個極其可怕和殘酷的刑罰方式,被判處死刑的人要被剝光衣服,赤裸裸地,用三根釘子釘在兩條交叉的木樑上。死的過程是極其痛苦和羞辱的。為什麼耶穌要祂的門徒背起象徵死亡、羞恥及痛苦的十字架?耶穌要門徒為祂和福音喪失生命去救自己的生命,是否違反常理? 馬可曾三次記載耶穌預告祂的死與復活。與此同時,馬可也曾三次提到門徒將要看見榮耀的人子或神的國度(可九1、十三26、十四62)。原來真正的榮耀不是見於今生的生命,而是見於背起十架後的生命。要跟隨耶穌的門徒應當展望的就是這榮耀的「神的國」(九1),沒有這種預期,怎會走上十架苦路呢?馬可八 34~九 1,正是見證這驚悚的十字架怎樣成為耶穌教導門徒進入神國度的教材。 真正的榮耀不是見於心想事成的生命,而是見於背起十字架後的生命。 榮耀的天父,求祢照明我心中的眼睛,使我知道祢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祢所應許給我們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祢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1:17-19)。求祢使我的靈裡的眼睛,注目在天國的榮耀,幫助我甘心樂意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耶穌。願一切的榮耀歸於祢。阿們。 靈修經文:馬可福音8:14-26
14 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15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6 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17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18 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19 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20 「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21 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22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23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什麼了?」24 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25 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26 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靈修分享 耶穌在伯賽大醫治一個瞎子,但祂這次的神力似乎有點失靈。當耶穌吐唾沫在瞎子的眼睛並為他按手後,瞎子看見的人影竟然是好像在行走的樹木。為什麼耶穌不一次按手就完全醫治瞎子的視力?之前,別人摸一摸耶穌的衣裳繸子,就能得著醫治(可六56),為什麼耶穌要讓瞎子「複診」?這兩個階段的醫治有什麼特別的屬靈意義? 在伯賽大醫治瞎子的神蹟是馬可福音獨有的記載,它與之前耶穌醫好耳聾舌結的人(可七31~37)有很多平行的特徵,例如兩段經文都仔細描述耶穌的醫治手法,這兩次耶穌都使用唾液,都親自觸摸病人身體受影響的部位,都帶病人離開人群。然而,他們之間卻有一個重大的分別:那耳聾舌結的人的耳朵及舌結是立刻得醫治,但瞎子在第一次醫治後視力卻像高度近視那樣。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醫治的地點不同。耶穌醫好耳聾舌結的人是在外邦之地,醫治瞎子是在伯賽大猶太人的地方。這似乎暗示了醫治外邦人比較容易,醫治猶太人比較困難。也就是說,這兩段經文藉著對比外邦人的信心以及猶太人的不信,帶出信息。 其實,需要耶穌一再出手醫治的,不單是伯賽大的瞎子,更是耶穌的門徒。在此時,門徒屬靈眼睛的視力就如盲人的第一階段,他們已經開始見證神國度的榮耀,但他們的「視力」仍然是模糊不清,他們「還是不明白」(可八21)。馬可福音讓我們看到,門徒認識耶穌基督的視力,是階段性的發展。 認識耶穌基督,原來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個旅程。一個步往十字架的人生旅途。 榮耀的天父,求祢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我,使我真認識祢。也求祢照明我心中的眼睛,使我知道祢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祢所應許給我們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祢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1:17-19)。願基督復活的大能充滿我,使我能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耶穌。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主。阿們。 |
每日靈修
January 2025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