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第二代的出走,英文事工的掙扎,幾乎是每間北美華人教會的痛。本篇是一系列探討這個主題的最後一篇文章,前兩篇分別從當代的文獻以及聖經,探討華人移民教會牧養第二代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問題的原因。
對於北美華人教會下一代流失的問題,專家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議。董家驊牧師將這些解決方法歸納為五種模式:家庭祭壇模式,文化身份模式,風格更新模式,組織變革模式,以及跨文化宣教模式。 I. 家庭祭壇模式 :支持這個模式的人認為,下一代流失的癥結,在於父 母親把責任丟給教會,沒有以家庭為培育信仰的場所,自幼裝備兒女, 建立穩固的信仰根基。解決之道在於加強對父母親的牧養和訓練,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並且教會要幫助父母如何培育敬虔的後代。 II.文化身份模式:提出這種模式的人認為,華人教會無法留下所有的下一代,僅能吸引那些認同自己擁有華人身份的下一代。所以要接受現實,好好與認同自身華人身份的ABC合作,以『華人的身份認同』為北美華人教會的最主要認同,來發展教會牧養事工。 III.風格更新模式:擁護此一模式者認為,下一代的流失,主要是因為教會古板、守舊的聚會風格。若要吸引下一代留下,需要學習ABC習慣的文化風格,以他們喜歡的風格來聚會,包括調整敬拜的曲風、講道的風格、使用的樂器、場地的裝潢、燈光的設計等。 IV.組織變革模式:倡導這個模式的人認為,問題的癥結出在第一代不願下放權力,也不尊重第二代的主體性。教會若要留住第二代,需要重新調整教會的組織結構。第一代要授予第二代更多的權力,授予他們真正的權力和責任。組織變革模式的支持者,以華裔第二代牧者和學者為主。他們多以堂會生命週期的概念為框架,強調移民教會最終需要調整組織,讓第二代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和決策權。他們甚至支持第二代到外植堂,成立以英文為主的新堂會。 V. 跨文化宣教模式:建議這模式的人認為,北美華人教會下一代流失的主要癥結,在於第一代與第二代之間的文化差異。若想克服,需要第一代抱持著跨文化宣教的精神,尊重、學習、接納第二代的文化,並學習以第二代的文化來牧養他們。提倡這一模式的人,以第一代的教牧同工為主。 五種解決的模式,提出不同的診斷和處理策略,提供我們去思考和繼續探討的基礎。總之,我們需要更多了解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以及他們對教會的期望,並且探討華人教會能做什麼,需要有什麼的改變,來牧養新的世代。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每日靈修
May 2022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