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主日是「復活節」,那是基督徒的一個大日子,紀念耶穌基督的復活。對於華人來說,還有一個在春天的節期是「清明節」,而今年的復活節和清明節剛好都在4月5日。在有華人居住的地區,傳統的習俗是在清明節的時候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等活動。記得小的時候,還未成為基督徒,就跟隨父母和親人到已經去世長輩的墓地去上香祭拜。但是信主後,被教導基督徒不可拿香。那麼,基督徒還要過清明節嗎?如果不過,是否被人指為不孝,數典忘祖?如果還要過,那麼要怎麼過清明節呢?在最近一期的《神國雜誌》,2015年第39期,對於這個問題有一些的探討。
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時候,與中華文化的禮儀和風俗產生了一些碰撞,其中引起軒然大波的衝突就是「祭祖」這件事,甚至在300多年前,清朝的康熙皇帝與天主教廷為此發生激烈的禮儀之爭,下令將所有傳教士逐出中國境外。時至今日,成年後信主的基督徒在遇到未信的家人去世、或是祭祖時,該如何面對傳統的祭拜儀式都是一個難題。 中華文化博大深厚,但也摻雜了民間信仰濃厚的異教與迷信成分。孝敬父母是從神而來的一般啟示,屬於普世價值。其實,基督信仰與中華禮教之間的差異不在孝道,而在於是否祭拜那些有形和無形的偶像。基督教反對的是將去逝的祖先當成「鬼神」來祭拜。另外,為什麼基督徒不可以拿香?「香」的意義是什麼?會幕中不是設香壇敬拜神嗎?答案是,聖經中的「香」代表眾聖徒的禱告,如同馨香火祭升到神前,燒香的火祭單單獻給神。大部分民族都以燒香表達他們對神明的祭拜,然而,與舊約中的香,意義截然不同。那麼,基督徒是否可以說:「我燒香只是表達慎終追遠的心意,並不代表祭拜」?問題是,其他人可能並不如此詮釋。按傳統文化的認知,一般燒香是祭鬼神的行為,基督徒如此行可能絆倒別人,所以就不要做。 台北真理堂的楊寧亞牧師建議,在清明節時,使用獻花、修訂家譜來表達慎終追遠的敬意,以取代被社會大眾認為是象徵拜偶像的燒香。聖經中也有「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教導。猶太人常在民族節慶述說祖先歷史,當他們講述神如何帶領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又如何帶領摩西出埃及這些歷史時,並不是稱頌前人的豐功偉業,而是傳講先祖的信心,激起後代對神的感恩,學習前人的信心榜樣。基督徒可以在清明節時節,和家人一起細數祖先的美好品格、他們傳承給後代的祝福,並將終極的感恩獻給創造一切美善的神,祈求神持續祝福我們和我們的後代。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每日靈修
May 2022
Categories |